million8娱乐平台
你的位置:million8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“稳”如招行&“狠”如平安:零售改革,没有范本
“稳”如招行&“狠”如平安:零售改革,没有范本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9:24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从“3”字头,到“2”字头,机构在狂欢,利率在骤降,规模在飙升。

在银行大零售发展迈入深水区之时,乘着政策东风的消费贷,似乎已成为零售信贷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引擎。

但个人消费贷能扛起零售大旗吗?

尚难论断。核心问题就在于,如何把控风险?

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,“很多银行的消费贷业务,想放款,但又不敢放太多,这涉及到控制成本以及风险问题。”

先不论通过不断降利率来促进消费贷规模增长是不是长久之计,单从不良率来看,风险其实早已暴露。‌比如,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从2023年的0.98%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.09%,而平安银行则从2023年的1.08%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.23%;渤海银行2024年上半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高达9.30%。

另据相关数据显示,在银登中心挂牌出售的不良资产包中,信用卡透支类不良资产包占比约16.6%(18.6亿元),而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占83.4%(93.22亿元),这也反映后者风险敞口更大。

展开剩余84%

当然,不能否认个人消费贷规模增长对于零售板块的贡献,但需要意识到的是,零售业务转型绝非聚焦于某一层面。所以,本文要讨论的是到底怎样的零售转型才是符合趋势的、是可持续的?

01

先从“零售之王”招商银行说起。

该行之所以被称为“零售之王”,想必除了在规模增长、市场占有率上的突出优势外,更重要的是其结合市场以及自身情况所不断调整、持续深入的零售战略路径。

回溯过往可以发现,招行已历经三次零售转型:

2004年,招行率先提出零售转型,在对公为王、零售业务无人问津的年代将其作为主要方向。这一次转型,招行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,推出了国内第一个面向个人财富管理的金融产品——财富账户;大力拓展金卡中端客户群和金葵花高端客户群;2007年,率先推出超高端金融服务——私人银行,帮助高净值和超高净值客户实现“家业长青”。

2010年,招行开始第二次零售改革,通过精细化管理,其发展道路从“外延粗放型”转向“内涵集约型”,在此期间,招行致力于降低资本消耗、提高贷款定价、控制财务成本等多个方面管理。比如,进行整合资源,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,更好地实现产品交叉销售,同时,消除因流程不合理带来的资源浪费。

第三次:自 2012 年起,国内宏观经济出现风险暴露、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形势。2014 年,招行提出了全新的“一体两翼”战略, 即以零售业务为主体,对公和同业业务为两翼,并依托零售业务基础向“轻型银行”转型。

在零售银行、轻型银行战略已成根基后,2023年招行再一次进行战略升级,提出要“做强重资本业务、做大轻资本业务”,成为一家价值银行。

再看平安银行。

2016年,在行业普遍转型关口,平安银行开启零售转型的征程,凭借“515”模式(5大获客渠道、1个智能主账户、5大拳头产品)与“A2A+T”体系(客户端App、员工端App与远程座席协同),该行零售业务迅速“起飞”。数据显示,2016年至2020年末,只用了5年时间,该行零售客户数便从4047.32万户增至1亿户,构建起股份制银行中仅次于招商银行的零售版图。

很显然,狂飙激进的打法,使得平安银行零售板块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规模增长,但是随着经济周期转向,其底层缺陷则开始显现。

如平安银行的管理层所说,过去在整个顺周期的情况下,经济高涨的时候,平安银行以较好的方式较快地做到了“跑马圈地”,迅速做大规模,把零售做起来了。但是在后来的经济调整期中,平安银行的产品策略和风险策略调整稍微慢了一些,导致业务遇到困境‌。因此,平安银行也需要对零售战略进行梳理和调整,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。

于是,在2023年,平安银行也再度进行零售深度改革,包括撤销东区、北区、南区3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,打通资源配置,形成体系优势。同时,大幅进行业务结构优化,主动调整资产端,选择压降高风险零售资产,以及加大对公业务及低风险抵押类贷款的投入。

对比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路径演进,可以看到,招行以长期主义深耕零售,不仅逐步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客户与生态优势,同时也更注重,均衡发展,风险管控前置;而平安银行则体现“试错-迭代”风格,转型成本较高,而且初期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,后期被迫出清不良资产,代价更沉重。

简介而言,即招行“稳、准、精”;平安银行快且狠”,有一种“破釜沉舟”的意味。

02

特别是同步改革的2023年以来。从数据中可以感受一二。

2023年以来,虽然招商银行的零售规模增长、营收利润贡献度相对往年有所收窄,但同比依然能够保持增长。 数据显示,2023年,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972.92亿元,同比增长4.95% ;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901.67亿元,同比增长0.89%,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61.85%。

而反观平安银行,2023年,该行零售金融业务虽然贡献了961.61亿元的营业收入(占比58.4%),但同比却下降6.65%;同时,零售金融业务贡献的利润为55.25亿,同比也大幅下降了72.14%。

到了2024年,这一趋势还在继续。数据显示,2024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收入同比下降25.9%至712.55亿元,占比从58.4%降至48.6%;零售净利润仅贡献0.6%,较巅峰期的近70%也形成断崖式下跌。

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,归根结底还是如上所述:平安银行在以“豁出去”的姿态进行零售改革。

比如,通过优化资产组合策略,对过去“高收益、高风险”模式进行彻底的清算,即按揭类贷款和抵押类经营贷款的余额和占比提升,信用卡和消费类贷款的余额和占比下降。

结果就是,2023年平安银行的消费性贷款余额压降了569.56亿元,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压降了645.99亿元;2024年,其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增长7.4%,抵押类贷款占比提升至62.8%;但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、消费性贷款余额、经营性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减少15.4%、13.0%、13.6%;整体个人贷款余额1.77万亿元,同比下降10.6%。

个贷规模的下滑,也进一步影响了业绩,造成平安银行营收净利出现罕见的“双降”。年报数据显示,2024年,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66.95亿元,同比下降10.9%;实现归母净利润445.08亿元,同比下降4.2%。

但从平安银行当前的转型策略来看,其成果如何,似乎已不能从经营数据以及零售规模增长等指标来衡量,而是需要从高风险零售信贷压降的程度去看待。

从这一角度来看,平安银行此次的零售转型似乎是成功的。

03

成功的背后,总要付出代价。

但有舍才有得。无论是“稳“”如招行,还是“狠”如平安,皆是如此。

毕竟,零售改革,没有范本。不论是招行、平安银行,还是其他大行或中小行,在进行大零售革新的过程中,其实都是在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

然,哪些创新,不是由“摸着石头过河”而来?犹如中国金融业的改革,其实也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’的过程,并没有现成的模式、案例可以仿效。

所以,零售转型之路,并没有好坏之分。符合自身发展、遵循市场规律、行业趋势的,便是可持续的。

面向未来规划,招商银行曾表示:“坚持推进零售金融、公司金融、投行与金融市场、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四大板块协同发展,做强重资本业务,做大轻资本业务,强化已有优势,打造新的马利克曲线。”

平安银行则将聚焦队伍、产品、客户等战略要素升级,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,持续升级两大业务板块。在贷款端,将持续做大基石类贷款规模;加快研发、试点重点产品增收入;在资产端,存款做大规模、降低成本;财富管理做大中收、提升获客规模和质量。同时,也会在零售经营理念、服务水平、产品货架、队伍管理方面全面提升,擦亮平安银行的零售名片。

方向很明确,可以借鉴,但无法复制。

结语

如果说招行的零售转型是“精耕细作”的典范,平安则可视为是“野蛮生长-断臂求生-重构平衡”的激进代表。短期看,招行护城河更深;长期而言,平安银行若能依托科技与自身资源实现零售业务“质变”,或可重塑竞争格局,但其转型成效仍需时间验证。

如冀光恒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说,“目前,零售‘止血’问题已经实现,但‘造血’仍需过程,其中的难度超乎想象。逆周期时期,若没有三五年定力,很难爬出‘坑’。”

“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。”期待之!

发布于:北京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million8娱乐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